印度九夜節 Navaratri (介紹)
九夜節的故事:印度馬哈巴利普朗海岸神廟杜爾迦女神大戰牛魔的壁雕(偶文琦攝)Navratri,Nav為九的意思,ratri即是夜,因此稱為九夜節。是為了慶祝以陰曆計算開始的秋季,以女神為中心的慶典。被崇拜的女神主要是難近母(Durga)、吉祥天女(Laxmi)、妙音天女(Saraswati)。緊接著九夜節的第十天被稱作Vijayadashami或 Dussehra,中文通常翻譯作十勝節、凱旋節,或是聖母節。
這節日有時也被稱作Durga Puja,因其主要是慶祝難近母的勝利。難近母是印度眾神裡具有非常力量的女神之一,傳統上認為她是三神之一溼婆Shiva的妻子。但作為力量的象徵,難近母展現了降魔、善勝邪的形象,她有多隻手,拿著不同的武器或法器,額頭上有第三隻眼睛,並且通常騎乘著獅子。
難近母最有名的故事,即打敗魔王摩醯濕(Mahishasura),以一頭牛的化身出現。據說當時摩醯濕威力強大,連最高神梵天都無法將其拿下,在眾神力量的聚合中難近母由此出現,帶著各式各樣的法器打敗魔王。
歷史上一開始對難近母的崇拜儀式,是在十六世紀孟加拉舉行的。1790時西孟加拉Hoogly地區的十二個好朋友將這個儀式變成一種社區的團拜,叫作baro-yaari,十七世紀時傳到加爾各答,1910年後才開始變成一種真正由公眾組織及參與的公眾團拜儀式。研究指出歷史上政治勢力一直有參與這節慶,除了英國殖民政府,就連東印度公司也曾經在1765年獻祭感恩祭。一直到1840年殖民政府法令禁止參與這種儀式後,才不
再有政府單位團體出席參與的狀況。1911年殖民政府遷都到德里,許多孟加拉人也隨著政府搬遷,1910年在德里就有了第一次九夜節的舉行。
九夜節現在被規劃成三天一組的祭獻,每一天針對杜迦的不同化身。前三天的化身,針對個人的雜質、罪惡,缺陷等予以摧毀。接下來的三天,難近母被視為是給予者或是精神上的財富,也有人在此崇拜吉祥天女,她具有四隻手的形象,兩隻手拿著蓮花,兩隻手不斷撒著財富,通常後面都有一對白象。最後三天則是針對智慧的化身,Saraswati,中文譯作辯才天女或是妙音天女,通常也有四隻手,拿著經典、琴、蓮花
等,騎乘天鵝或孔雀。傳說是梵語的創造者,象徵著治癒、美麗、智慧等等。
每一日也會特別奉獻給一位杜迦女神的化身:第一夜是奉獻給雪山神女Shailputri,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
第 二 夜奉獻給Brahmacharini,中文翻譯作禁慾女神或是懺悔女神 。
第 三 夜 奉 獻 給 Chandraghanta , 美 麗 與 勇 氣 的 化 身 。
第 四 夜 是 奉 獻 給Kushmandas,宇宙是她笑容創造的。
第 五 夜奉獻給Skanda mata,Skanda中文譯作塞建陀或是鳩摩羅的母親。
第 六 夜是奉獻給Katyayani,具有三隻眼四隻手的形象。
第 七 夜是奉獻給Kaalratri,藍皮膚,頭髮散亂,有時有骷髏的項鍊裝飾在脖子。有三隻眼睛,四隻手,拿著類似針狀的武器,是消除恐懼的象徵。
第 八 夜是奉獻給Mahagauri,名字的意思就是白與美麗。因此她身穿全白,並且騎一隻白牛。傳說她有極大的力量可以滿足所有的慾望,任何向她祈求的人可以從慾望中獲得解脫,她也有四隻手。傳說是溼婆的妻子Parvati在用土蓋在身上表達懺悔,溼婆用恆河的水洗淨使其發出潔白的光芒。是平靜與智慧的象徵。
第 九 夜是奉獻給難近母或是Siddhidatri,她有超凡的治癒能力,並總是保持一種祥和的盤坐姿態,她有四隻手,騎乘獅子,她向眾生各種階層都派與祝福。相傳她是溼婆在給予眾生祝福時由半邊身體幻化而成。
九夜節期間內人們會到廟裡祭拜,並在女神腳下祭獻。主要的元素由女神、善勝惡、吉祥時節等組成,以孟加拉地區最為主要,但其他地區也同樣慶祝,不同地區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九夜節也是呈現給女神特別是母神形象的節慶,習俗上所有人要回家訪親,在第十天時離開。九日中女性會在小容器中種植九類穀物,也是基於秋季與豐收的象徵,之後把幼苗供奉給神明。也有一些女性,特別是已婚者,會在這個時節齋戒,祈求家人的健康與財富等。
人們會彩繪陶瓶或是燈罩,特別以火的顏色或線條,象徵永恆神聖的力量。女性會為了這個節慶添購新衣,及新的廚具。同時也非常適合購買黃金及珠寶,每日這些珠寶店都會開到深夜。女性為了每晚的法會、舞會等精心裝扮。
目前臺灣幾乎未見九夜節舉辦過,不過有傾慕印度文化之台人會到印度旅行參與,或自行瞭解這方面的內容。
一個火供的費用
九個火供的威力
全程直播(阿瑪達顯)報名請按連結
https://forms.gle/Gp5shU5j2xW7vc2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