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提醒大家不要把阿瑪巴關的教導與其他人的混合混用了。
今晚我們要討論的教導是:“每時每刻死去”、對過去死亡。
這個教導跟上次的教導不同。上次的教導是,阿瑪無為教導“你應該把死亡當作同伴般地去生活” 、活的彷佛你明天即將死去一般。如果把這個教導延申到極致,是活的仿佛沒有下一刻一樣。談的是,只有當下、“沒有未來”。
這次的教導是:“每時每刻死去”、對過去死亡。談的是“沒有過去”、只有當下。
Die every moment. Die to the past.
有個有名的故事,大家可能聽過。是兩位和尚過河的故事。大小兩個和尚下山,路過一條河,正要涉水過河,看見一個女子,想要過河、又過不去,心裡著急在家的小孩。於是大和尚就把女子背了起來,過了河。之後他們兩個人又繼續往前走了幾裡路,小和尚心裡一直不舒服,又想不明白,忍不住就突然問大和尚:“你怎麼能背那個女人過河呢?男女授受不親哪。何況我們還是出家人,不是犯了戒嗎?”大和尚回答說:“我過完河就將她放下了,你為什麼還沒放下呢?”
一切都是過程。生命是一個過程。整個宇宙是一個過程。每一刻都已逝去。這一刻結束了。我們不應該回到過去。去死於過去。沒有過去的延續與負擔。對在每個過去的當下死亡。有人對你大喊大叫,有人傷害了你,而那一刻結束了,我們繼續往前。
這個月的教導都跟死亡有個。這裡我們討論的不是肉體上的死亡,而是心理上的死亡。
當我們能對過去一刻死亡,這一刻、這個當下是新的。上次我們也說過。生與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抓著過去不放,新的一刻就無法來到,無法出生。擁抱著舊的、過去的想法經驗裡,我們永遠不會有新的經驗。
沒有過去。放下過去。其實是挺難的,所以我們不像上次的教導,只是去看見、把死亡當作同伴般地去生活,這次的教導是有為教導,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去做,去放下過去,也就是“對過去死亡”、“每時每刻死去”。因為我們很難能夠放下過去,只能試著去做,然後看見自己無法放下過去。去看見當無法放下過去的自己,是如何的痛苦、受著折磨。到一個點,自我/頭腦就會看見,哦,我是在折磨自己,就會開始放下。不要忘了,自我/頭腦的一個大需求是尋求逸樂、享樂。我們要有建設性的引導它。就是去看到,不放下過去,緊緊抓住過去的自己是如何在受苦。
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有的是意識所在的實相,那個當下。有句話說:當下即永恆。第一個說出這個洞見的應該是位覺醒者。永恆的是當下,不是鑽石(鑽石恒久遠_一顆永留傳,珠寶大王戴比爾斯在1939年所用的廣告詞)。
對於覺醒者來說,每時每刻都在死亡。這是覺醒者的自然狀態。覺醒前的我們必須去儘量在智力上上去做理解、沉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掌握沉思的方法。這些教導應該是在一個月之中,我們不斷的去沉思的。我們用了一個機制,就是3次不分享感言就請出群,是要讓大家養成習慣去開始沉思。
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小訣竅。大家可以請你的內在智慧幫助你理解這個教導、讓你經驗這個教導,讓這個教導變成你的實相。然後花點力氣去沉思,剛開始不斷想,即使你覺得是不著邊際,自己是否在胡思亂想也不斷去想。在下一次線上共修前一直想著某個教導,整天從早到晚想起來的時候就想一下這個教導、沉思一下教導,睡前想著教導,這樣去做,你的內在智慧會開始運作,你會開始經驗這個教導,人會進入一個狀態,好像進入另一個次元一樣,同時從內會開始有很多洞見出現。這是為了自己的成長,所以不要把它當做交作業一樣。這是從有為到無為的狀態。大家慢慢去體會。
破壞性的就是逃避,驅樂而避苦。
這邊也聽下大家的意見,是否要一週一個教導,讓大家有多一點時間沉思。
上次我們討論了很多有關小我與高我的問題。
小我說起。
小我就是
頭腦 = 頭腦裡面的想法 Mind = Thoughts 頭腦裡的聲音 / 想法/ 內在的對話
頭腦的中心就是小我 Center of mind is self
小我的中心就是 自我 Center of self is Ego
頭腦的核心 = 恐懼
頭腦,小我,自我都是業 Karma
The vary formation- mind, self, ego are karma.
自我就是我們的無意識。
認知科學家認為,我們所有活動,包括思想、行為、情緒、反應的99%都由我們的無意識所控制。使用現代科技研究大腦的結果,神經科學家估算我們大多數人只使用了意識腦力的1%不到。
所以說我們就好像有自動裝置的機器人一樣。我們這個人就好像機器人,無意識形成的「生命的根本程式」控制著我們。
自我的需求:
- 擁有安全感、擁有確定、確實
- 享樂的需求
- 擁有重要性、被認同
- 被別人需要
- 成長的需求
- 能付出貢獻、被感謝
- 超越自我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過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會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才會去關注到較高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超越自我的需求)。
大學,組織行為學。發多少薪水。發過多不能激勵員工。因為低層次需求滿足,應該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所以我們的生活是完完全全被自我所控制的。
七個的把戲
- 我是對的
- 你是錯的
- 操控(他人)
- 拒絕被操控
- 掩飾
- 求生存 - 給他人施壓、讓他人害怕等等
- 說謊
本次教導:“每時每刻死去”、對過去死亡。意即放下過去,沒有過去的延續與負擔。
下次教導(到下週三之前沉思的教導)
無為教導:“你必須覺知到頭腦如何不斷地命名、貼標籤、和給一切事物賦予意義”(去觀察頭腦,去沉思這個教導、去靜心等等)
回顧 - AB教導JOYCE講述(20190313) https://sarani.pixnet.net/blog/post/22926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