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把念頭當回事】

2014-03-26轉自 合一奉愛

一個錯誤發生了,我接受;我忘記了什麼,我接受;我失去了什麼,我接受……我接受所有的事實,它們只是簡單地發生了,並沒有太多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認為“錯誤”的事情其實非常微小,但它們看起來卻非常重要。例如,買一瓶牛奶並非重要的事,為什麼?因為即便忘記了買也不會有什麼天災人禍。然而“我需要去商店買牛奶”的這個念頭卻吸引你很多注意力。 

認識到我們所產生念頭的實相而並非表相十分重要。這些念頭對它們自己有一個比重衡量並以此捕獲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念頭看起來似乎非常重要是頭腦意識使我們涉入其中的方法之一,但這種重要性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一種錯覺。

   

被放大的念頭,​​我們把它當成了事實

我們的念頭,某種意義上來說,被放大了。而我們將這個被放大的念頭當成事實–我們相信我們念頭在對待事情時所劃分的重要等級。

只注意到每天開始時,你的念頭交待你生活中和你有什麼事情“需要”去做:“我必須去做這個”和“他必須去做那個(或其它)。”我們的腦袋裡面有一份我們想要或需要去執行的清單,然而你與這份專制的清單有關聯嗎?你明白它是武斷的、編造的嗎?是誰決定你必須去做什麼事情?是你或是你腦袋裡冒出的這個念頭?  

我們大部分的日子是十分平淡的,按部就班或者著手一些相對不重要的任務。但念頭將這些其實很小的任務都使之看起來很重要。這些事情真如你的頭腦所指引的那麼重要嗎?若這些事情違背了你的意願的話,真的會很糟糕嗎?若你忘記了某些事情或犯了某個錯誤或他人忘記了某事或犯了某個錯誤,這些都很糟糕嗎?或許糟糕,可又會怎樣呢?若已發生,也覆水難收,於事無補。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這樣反問自己,“它真的那麼重要嗎?”從將這個念頭拉遠後的立場來詢問這個問題: “一年或多年後這件事情還會這麼重要嗎?在我臨終時還會重要嗎?”許多事情但過片刻或數日後我們就不會不安於它重要與否。

  

頭腦的伎倆: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那麼意味著我們就是重要的

當頭腦思維沒有什麼實質性重要的事情去關注時,它就會把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嚴重化。它讓生活比所需要的更嚴重和艱難,它使一些並非生死攸關的事情卻看起來似乎生死攸關。

這是使我們讓自己覺得重要(頭腦思維)的方法之一: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那麼意味著我們就是重要的。這也同樣是每次我們忘記事情或生活中發生我們未曾預料的變化時誤導自己的原因之一。這是消極自我的一個方式– 設想我們眾多的人傳承了這樣一個模式。  

頭腦思維就是建立和維持自我感受,無論它是正面或是負面的自我,這樣做的方法之一就是我們所做的和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投影反映出來我們是否有價值。頭腦念頭從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中產生,即使是最平淡的,它也會反問我:“我做這件事有何意義?”所以甚至於像本來你計劃某天要野餐但遇上了雨天的這種情況,你也會埋怨:“為什麼當我計劃了某些事情的時候就總是下雨?”或頭腦充當了這個功臣:“我早說了吧”,而不是體會到生活中所付之努力的工作都實現的理念。  

只要可能,頭腦思維就會編造一些消極的故事。人生就是這樣的,念頭告訴這些故事如何與我有關聯:當我犯了錯誤:“我從來沒有做過對的事情。”當我們睡眠不好:“我打算休息一天。”當我們濺了某些東西在衣服上:“我真是個笨蛋。”犯錯誤,睡眠不好,濺出東西都是每人常發生的事情,但頭腦卻對此小題大做。  

這是讓我們產生壓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們講故事時有情節,然而故事情節就只是情節。有些事情發生了,若我們用接受事實的心態來對待會怎麼樣?那就發生了唄!(對每個人亦如此)。我喜歡這種車尾貼!

明白頭腦思維的處理方法是什麼以及如何運作的方式,可以將我們的壓力和不快樂從頭腦的掌控中釋放出來。頭腦念頭是個騙子:它編造故事。一旦你知道某人是個騙子,你還會相信它/他/她嗎?意識到你的念頭如何被放大和明白了頭腦思維給你(其他人)編織的這個虛假的故事,就懂得了這些其實都不可信!

  

應對之道:接受事實,拋棄頭腦講的故事

解決由頭腦念頭所帶來的壓力和痛苦的良藥是接受事情發生的事實。一個錯誤發生了,接受它;你忘記了什麼,接受它; 你失去了什麼,接受它;你在股市損失了一萬或十萬,接受它,不需要有其它投射。它只是發生了。任何你附加在這件已經簡單發生的事情上面的投射改變不了任何結果。

我們的投射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這個事實; 他們只是扮演著讓我們緊張或不開心的角色而已。為何會不安?頭腦不安是由於這就是它如何使我們維持被生活和不足剝離的感覺。但你並不是那個頭腦;你不是你頭腦中發出聲音的那個你,所以你不必附和它給你構造的這個戲劇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rani 的頭像
    Sarani

    合一淨源中心

    Sara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