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ptember, 2011
Featured on Radio Sai:
Ganesha who is also extolled as Vigneshwara, the remover of obstacles is worshipped on this day. Let us hear from Bhagawan the best way to celebrate this auspicious festival of Ganesh Chathurti.  

Audio Special:
"SSE on Air - Part 7:
Sharing"


Click Here to Listen Now

 

H2H Special:
"Rejoicing and Realising the Ganesha Principle"


Click Here to Read Now

 
You will be confronted with many Vighnas, or obstacles, in the journey of life. Prayers offered to Vighneswara will help you by removing such obstacles and minimising your problems.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in life; it is only love that can unify the world. Absence of love causes hatred, and undermines your human nature. People tend to foster their resentments, which leads to all sorts of problems; they forget the simple path of love. From today give up swaartha (selfishness), turn your mind towards the Parartha (the Supreme); lead a life of Yadaartha (Truth) and sanctify your lives. Place your faith in God and do your duty to the best of your ability. Immerse yourself in God’s love and share it with all. If you earn the love of God even to the slightest extent, you will experience infinite joy.

- Divine Discourse, Sep 15, 1988.

To worship God as immanent in every atom or cell in the bod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worship. - Baba
 

2012/2/6() 

你了解了所有東西都屬於上帝的那一天,就是智慧降臨於你的那一天。 


       要知道,做愉悅的事,總是比較容易;要做有益的事,卻很難。並非所有愉悅的事都是有益的。那些放棄了長滿玫瑰花之路,而選則了一條充滿危險之路,勇敢面對鐵鎚打擊和刀劍刺戳的人,成功會降臨他們身上。事實上,沒有一條路是長滿玫瑰花的,人生是戰場,該做的(職責)和想做的(欲望),彼此永遠衝突。要悶熄心中的欲望、憎恨、和瞋的烈火,這些敵人使你變為禽獸,向它們投降,是不折不扣的懦夫。要以勇氣面對障礙,人生的困難讓你更堅強。 

~~ 沙迪亞賽巴巴  

服務是最上乘的膜拜,是最佳的苦行。 

        服務你的同胞比服事神更來得有需要,服務一個人其實就等於服務上主,此乃真正的虔誠法門,因為還有什麼方式比取悅神的子女更能取悅神的呢?經典《Purusha Suktha盤古頌》上面描述神有千頭千眼千足,那就是說,每個眾生都是神(的一部份)。雖然裡面有提到一千個頭,卻沒有說有一千個心,心只有一個,同樣的血液流經所有的頭、眼、足、肢體。照料肢體,就是在照料那個人,服務某一個人,就是在服務神。若以服務神並崇敬祂為目標,則每一步都能讓你喜悅泉湧,而且每一刻、每個機會都成了祂給予的寶貴禮物。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30 ()

 

以神聖的方式使用你的感官,你才能無處不看到上帝。


另外兩種敬拜上主的法門是Angavathi Anyavathi。無處不至,無處不有的法身,是火、是風、是日、是月、是其他一切,是維繫生命的元氣,是滋潤大地的甘霖,所以吾人可視祂以這些形相仁慈示現,而敬拜之。這種透過法「身」的各「部位」(Anga︰意思是「四肢其中之一」或「某一特徵」)親切、和藹、溫和、良性的顯現,來敬拜法身的方法,稱為Angavathi法門。至於Anyavathi法門,則是用象徵的手法,將法身的某一方面,以某種東西來象徵,Anya的意思是「其他東西」或「附屬物」。例如Easwara,亦即希瓦神(Shiva;象徵毀滅、瓦解的一面),所持的三叉戟,三叉分別象徵過去、現在、未來。大愛的化身,聖主奎師那手持牧笛,那笛子象徵無我、無欲的求道者。走Anyavathi法門的求道者,會去冥想這些悅人的人格化上帝,及其符號象徵的意義,以喜悅的心敬拜上帝。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9 ()

 

柔軟的心腸、聖潔的念頭、親切的話──這些永遠會召來神性。

 

 

欲有效的一心專注,應該採用一個能帶給你喜悅的形象,將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結跏趺坐,眼觀鼻尖,剛開始時,練習禪定一分鐘,然後練習坐三分鐘,幾天後開始嘗試坐六分鐘,一段時間後,延長至九分鐘之久,如是逐漸強化專注,不急於求成。漸漸地,能令心念定於一處,甚至長達半小時。這項紀律必須慢慢而穩健的培養,隨著練習,心念就能定於一處,專注能力越來越強。要達到一心專注(Ekagrataone-pointedness),必須費點功夫,努力讓心念固定在主的身上,摒除所有其他念頭。這樣持續不斷的練習,你的「目光」就能牢牢固定在你心中的神身上,這正是禪定的目標和圓滿成果。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8 ()

 

培養汝心,收割真、義、靜、愛。


Upasana(譯註︰字面意思為 sitting near︰「坐得很近」)意謂得到「神的臨在」以及因深度敬愛崇拜而得妙樂。根據吠陀傳統,欲獲得這種成就,妥當有效的門徑有四︰SathyavathiAngavathiAnyavathiNidaanavathi,今天我們來談Sathyavathi。古代經典這樣定義上帝︰「阿特曼遍藏於一切處,猶如奶油存在於每一滴牛奶中。」求道者抱持這種信念,並以之催促自己去求道,他的修習方法就稱做SathyavathiTruth-based︰根據、秉持、本於真理的修行法;知真理而後修證;真之道)。上主宣稱︰「吾居於萬物中,隱而不現,運行造化,奧妙無窮。當於吾中見一切,當視萬物為吾身。」對於走在這條真之道上的有心人,主必令其得睹祂內在而超越的一面。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7 ()

 

習性塑造品性,品性決定命運。

 

感官天生就是外向的,它們會不斷的將無知的人拖向外在事物,所以求道者要以明辨能力和捨離心來克制感官衝動,就像古代戰車御者,對狂野的馬揮舞鞭子和韁繩一樣。感官不加以控制,會造成很大傷害,但是在用專注和禪定控制感官之前,要先培養良好的習慣,專注必須以薩埵(清淨、純潔)德性為基礎,要先以良好的習慣,陶冶品性,來淨化心念。專注的訓練是在這個淨化過程之後,而非在其之前,否則全部努力都會白費,許多偉大人物,都因為求專注,卻不在良好的習慣上面下功夫,而毀了自己的修為。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6 ()

 

把自己所有行動都當作是供神的供品,不要分「我做的」和「祂做的」。

 

Veda(吠陀)這個字的字根意思是:去知道。吠陀亦名Chandas,意思是愉快的、喜悅的。這個字還有活力、強壯、防護等重要意思,所有這些都是吠陀經的特質,因為吠陀經對無休無止從事世俗事務的人類,提供保護和養育,促進他們的福祉,並讓其最終能獲得解脫。人類從事活動,永遠陷在那種「是否有利可圖?」的思維中(人類永遠跳脫不出那種為了利而從事的活動),所以他們必須被塑造成為義人。吠陀聖典保護那些走行動瑜伽路線的人,使其不至於行不義之舉,也保護那些追求知識,走在智瑜伽之道的人,使其不受感官誘惑。吠陀聖典如同護身鎧甲,賜予極樂給依歸它的人。吠陀聖典上記載的神聖典禮和儀式不但給參加的人帶來喜悅,也給全世界和靈界眾生帶來快樂。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5 ()

靈修之路是去除執著、控制感官、嚴格鍛鍊心念之路。


記住,感官本身成不了事,它們不是獨立的。心念受到控制,感官就能被控制。有些人只是在感官上修苦行來控制心念!卻不知道真正該採行的修習乃是摧毀欲望。不論看守員多麼警覺,盜匪總是有幾百種神奇的偷盜方法,同樣的,不論你多麼有技巧的控制自己的感官,心念都會將感官拖拉過去,透過感官執行它自己的欲望。要是只關外面的門,裡面的門沒上閂,肯定會有災難。所以求道者要調伏感官,但是心念亦要用shanti(寧靜)和vairagya(捨、捨離)來加以控制,做到這一點,就能時時刻刻體驗Ananda(極樂)並見到自己內在的神性。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4 ()

微妙性乃是屬靈生活的精髓。


隱性的阿特曼是顯性世界的因,在「成(為)」的背後是「(存)有」,而「成」最後又沒入「有」,顯性的(世界)被收攝入隱性的(阿特曼)。如牛奶自牛身流出,摩耶(Maya︰幻象)的力量從原人(Purusha)流出,顯化為自然界。牛奶含有乳脂、凝乳和奶油三種成份,可經由種種程序分離出來,同樣的,五大(地、水、火、風、空)也經由種種宇宙性的過程分離出來。因此,吾人所見之宇宙萬象,只是附加在底層之上虛幻不實的小我和五大,底層是本體──上帝,是祂的意志造成這虛幻不實的萬象被附加在「一」──祂自己──身上,祂只要以祂的意志就能結束這過程,因為祂是摩耶的主人。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3 ()

不論何時,不論何處,與上帝聯絡就是在禪定。


心念會擬定計劃並執行各式各樣的行為,在廣大的區域中遊蕩,所有這些都發生於一眨眼之間!它的運作速度快到難以想像。可是在禪定時,不能讓心漂離冥想的對象,只要心念一離開正軌,就要將其拉回所冥想的對象(神的形象)。初期只需要冥想一種形象,不要天天換冥想的對象。欲有效的集中注意力,一定要小心,不要以你不喜歡,或是令你痛苦,或是動搖你信心的東西,做為冥想對象,因為不論你多努力,你的心都不會「定」在這些東西上。時間久了以後,縱使不愉快的念頭浮現,也慢慢學著去歡迎它,視其為有益的,並去看它好的一面。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2 ()

想要有神聖的念頭和行為,則攝取神聖的食物是必須的。


一座廟有好幾個入口,讓信徒能進來膜拜裡面的神,同樣的,人身這座廟也有五扇門──五官,這些門的目的為何?一棟房子開了幾扇門,是要給親友進出,要是外面遊蕩的牲畜想進來,門就關上,不讓牠們進來。同樣的,這副神聖的身體的門,應該只對好的、神聖的進入者開放,這樣這個身體才夠格稱為「廟」,若是不神聖的東西進入,它就不再是座廟了。從口吃下肚的,並非唯一進入身體的東西,其他諸如眼、耳、鼻、手等感官一樣也「消化」外在世界的東西,你一定要讓所有五官都攝取薩埵性(清淨純潔)的食物。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1 ()

心念會想著一樣東西,把玩一會,但很快就把它扔下,去追逐另外一樣更有吸引力的東西!修行人要時時注意心念的這種癖性,當心念從一樣東西飛到另一樣東西時,一定要透過專注和冥想將其拉回正軌、拉回到正確的東西上面,那樣修習才正確。要是不花功夫去達成這種一心專注,任由心中妄念紛飛,那這種禪坐該稱做「猴子靜心」,這種禪坐非常有害於靈修,一定要將心念拉回,凝神專注於一點。一心專注能讓你獲得神性喜悅、無比的智慧、內在覺知、對真理深入的洞見、清晰的了解和與神合一。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20 ()

身體是一座廟,認得出寓居在這廟宇內的佛性(神性),才真正算是人。


身體、感官、心念、智力是人的工具,只有瞭解了這些工具的秘密,才有可能瞭解神性(佛性),不瞭解自己穿的衣服,如何能瞭解寓居你內部的那個無限的聖靈?身體是行動和學習知識技能的基本工具,但最重要的是,要視它為了悟上帝的工具,要放下對身體的執著,不再用它來享樂。身體是神聖而寶貴的,因為它是阿特曼的居所,應該只用在神聖的用途上。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19 ()

心念生自阿特曼,而遮蔽了阿特曼,如雲之遮蔽太陽。

 

要調伏心念,得克制衝動和欲望。欲望激起心念,使之奔向感官,猶如狗跟在其主人後面跑。念誦神的名號並禪坐,你就能沿著正確方向培養自己的意志力、記憶和想像力。坐禪對調伏心念幫助極大。單單是某一個感官被馴服是不夠的,所有感官都得被馴服。當然,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你可能會想放棄,但切莫灰心,不要因為覺得自己的進展不夠,就離開了原來的靈性修習,那可不是朝向勝利之路。堅持、有耐心,最後你定能成功!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18 ()

真正的虔誠,是把整個宇宙看成上帝的顯化,並加以體驗之。

 

到了成年,他不但該養自己的家,還要致力於社會的進展。除此之外,到了中年,他必須以身作則,做子女的榜樣,並抱持崇高的理想。避免做出有利家庭但有損社會的事,自私的心態注定讓人走向失敗,只有淨化自己的行為,服務寓居眾生之內的大我,才有可能悟「道」。一定要有宏大的視野,放眼全人類的和平與繁榮,力圖有所貢獻。老年期是人生最後階段,到了這個階段,一個人一定已經發現世間的快樂無足輕重,並且內心充滿靈性喜悅,那靈性喜悅是挖掘自內在的極樂之泉。他還應該渴望和人分享自己累積的知識和智慧。經歷了人生,到這時他的心一定要很柔軟,他應該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促進所有人的進步。

~~ 沙迪亞賽巴巴 



 

2011/9/17 ()

世界的繁榮與否,端視青年男女的品德而定。

開始時,孩子被師父接納,引領進入知識的世界,對於師父,孩子得毫無怨言的服事並服從。孩子成為青年後,就應該將其所學到的方法和措施,和社會分享,促進其進步和安全。在這個階段,他應該開始賺錢並明智的花費賺來的錢。青年的他,應該以身作則,引導年幼的人至正確方向,同時也向長者學習一些對自己靈性有所助益的東西。他一定要行善──不為了其他原因,只因為行善能讓他喜不自勝。要知道實踐能增進智慧,就像讀書能增加知識一樣。青年的他,要培養謙遜、尊敬、對神虔誠和堅定不移的信心這些美德。在賺錢和服務社會的同時,還要行為正當並從事修行,以長養美德和道德。整個身心靈一定要加以淨化,然後引導其走在從事神聖工作的路線上。

沒有臣服(全然的皈依),就沒有解脫。
 身體是全世界最神奇的工作坊,因為它是神的殿堂。在這個「心靈工坊」內,衝動得加以昇華,雜染(不清淨;不純潔的習性)得除去,還要長養良好的習性。在這裡,根除衝動乃是目標,雖然這件事很難。酒和毒品只能奴役你一時,衝動卻能壓倒你一生!但這些衝動可以靠意志力、信心和決心來克服。在這場奮鬥中,不論面對多大艱難,都不要放棄,禪定的目的就是在擺脫這些強大而多樣的衝動。
~~ 沙迪亞賽巴巴  

 

執著心使人老是想著世間之事。心中沒有執著和迷戀,就不會為客觀環境所影響。心就像塊布,有三種衝動會將其染色︰(一)薩埵(清淨、純潔)性的衝動,將布染成白色;(二)激性(躁動)的傾向,將布染成紅色;(三)惰性的衝動、習氣,將布染上黑色。有些人修行多年,仍然覺得這些衝動難以駕馭,若你為這些習氣、傾向所擾,那一定要加強信心,用意志力征服它們。禪定和凝神有助於克服這些衝動。

~~ 沙迪亞賽巴巴


 

   天生的衝動是一種桎梏,從中解脫出來,乃是真正了脫生死。

 獲得解脫的人克服了衝動(vasanas),而普通的人卻去培養那些衝動。吾人可用清淨純潔的衝動來去除不純潔的衝動,但是到頭來清淨純潔的衝動也要拋棄,就像我們用另一根刺來挑出手或腳上的刺,挑出刺後,另一根刺也一起丟掉。想要明心見性,光是控制衝動還不夠,你得完全根除它們。好的衝動也會像壞的衝動一樣,讓人受到繫縛而無法解脫,這表示連最純潔的欲望──了脫生死的渴望──最終也要拋棄。一個人應該達到那種對好或壞都不起好惡之心的境界──因為不論是金的還是鐵的,手鐐腳銬就是手鐐腳銬。所以,欲了悟上帝,就要根除衝動、抑制心念,努力去了解那根本神聖原理。

~~ 沙迪亞賽巴巴


 

 根除衝動,就能成功的消滅心念。

切記,一個為vasanas(想做某事的衝動;習氣;薰習)所奴隸的人,不會有般若智慧。事實上,這樣的人是孱弱之人。衝動和習氣會侵擾內心,不斷的帶來麻煩。衝動和習氣讓你想起過去享樂的經驗,使你渴望重溫那種經驗,欲望因之而生起,使你的感官和各感官的統帥──心念──一刻不得安寧,害得你不得不去追求這些你所渴望的經驗。這些衝動和習氣,微妙而又力量強大,眨眼之間,一切就發生了。就像一顆種子之內,已經含藏了樹幹、支幹、樹枝、葉、花和果,同樣的,所有這些「果」也都潛伏在vasanas中。但我向你保證,你不必絕望!只要將這些衝動和習氣連根拔起,你就能重獲你那遭到忽略而失去的神聖本性。

~~ 沙迪亞賽巴巴

 

一盎司的實踐,勝過一噸的說教。
對於心靈方面所學到的知識,一個人能吸收多少,端視其耐性和智慧而定。印度古籍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古書上一再強調,要以自己親身去體驗,來親證從經典上學來的真理。將典籍融會貫通,並付諸實踐而得到親身體驗,你就會獲得極樂和恩典,並且還能和人分享這些智慧和喜悅。

~~ 沙迪亞賽巴巴


 

減少欲望,驅逐我執,逐出怒氣,這樣心念就會成為你的奴隸,而不會成為你的主人。愛是萬能鑰匙,能成就這一切。

心是樹,結出「習氣」的種子,這些習氣又回過頭來造成心念。要使心不受習氣影響,就得去除無明。然而無明並非單獨存在,它有「我執」這個魔子,而我執又有兩個魔孫──「執著迷戀」和「渴愛」,二者關係密切。執著迷戀讓人生出「(屬於)我的」的感覺,而形成欲望(亦即「渴愛」);這就導致憂慮。因此,要去除我執,得消滅執著和欲望,這可藉由禪定和其他修習來達成,消滅了執著和欲望,就可得了脫生死的自在。

~~ 沙迪亞賽巴巴

 


純潔的心是所有靈修的精髓。

太陽蒸發地表巨量的水,形成雲,最後變成雨返回地面。神奇的是,雖然經過這種大量的蒸發,海平面卻沒有降低一吋。而且,雖然成千的河流注入海洋,海平面也沒有上升。那些身體力行經典上的智慧的人亦是如此,不論毀譽來自何方、有多大,他們都絲毫不為所動,內心始終清淨純潔而平靜。

~~ 沙迪亞賽巴巴

 

視上帝在每一原子、每一細胞中,如此膜拜上帝,是最高形式的膜拜。

在人生的路上,你會遭遇許多障礙,向除障之神──象面神──祈禱,能幫你除去這些障礙,減少你的問題。愛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愛能統一世界。沒有愛,會導致憎恨,使你的人性逐漸墮落。人們往往傾向於讓仇恨滋長,結果造成各種問題,他們忘記了愛這條簡單的路。從今起,拋棄自私心態,讓心念轉向那至高無上者,活在真理中,讓你的人生神聖化。相信神,對自己的職責要全力以赴,沉浸在神的愛中,並與人分享。只要贏得一點點神的愛,你就會經驗到無比的喜悅。

~~ 沙迪亞賽巴巴

  

神重視這些︰純潔的心、有益的行為、不說傷害別人的話。

不清淨的個性傾向,會導致惡趣的形成,像是看些無聊電影來追求感官刺激;或是吃魚或肉一類會令心情激動的食物;以及喝酒吸毒,令人心生貪與嗔,最後終於自毀人格。這種不清淨的個性傾向共分三種類型︰世俗方面的、智能方面的和身體方面的。身體方面的衝動會令人追求美麗的體魄,皮膚光彩煥發,永無縐紋,一身健美的肌肉。賣弄學問的傾向則會令人想要以無與倫比的學術權威而揚名,要所有對手都稱臣。最後一種,世俗方面的渴望,則會使人求權力與名望。這些衝動都會將你束縛在生死的輪迴中,將你綁在這個地球上。

~~ 沙迪亞賽巴巴
 

好學生是好老師對國家的供品 

各位老師,你們一定要以身作則來感召學生,你要結合身教與言教,像體育老師親自示範動作那樣,這就是古代上師在他們的茅廬裡教導弟子的方法。要和你的學生分享那些聖人的教誨,教育應該是為了靈性的提昇,而非只為了得到文憑以謀生,你應該教導學生紀律、謙虛和尊敬,灌輸他們服務的心態與共處共事的友誼,灌輸孩子們信心和勇氣,完全靠愛來讓大家變成一體,你的心中不留任何空間給怒氣、嫉妒、憎恨,教導學生三個P︰Purity(清淨純潔)、Patience(耐心)、Perseverance(毅力、堅忍、堅持)。有了這三項品性作為武器,你的學生將比任何軍隊或原子彈更能保衛國家。當真理和義受到保護,國家就安全了。

~~ 沙迪亞賽巴巴


 

你結交的同伴會塑造你;鐵接觸水和空氣,會生鏽;若和火為伍,則鐵會發光並被塑造為有用的形狀。

人生的圓成,在於明心見性,為達此目標,一個人必須完全沒有Vasanas(心智上或感情上的衝動),「解脫」,也就是了脫生死,意謂不受這些衝動影響。這些衝動分為兩類:有益的和有害的,其中那些有益的性向,在性質上是神聖的;那些有害的,則會助長心念,讓其更不穩定,並增加一個人對於外在享受的欲望。若你培養一些Shubha Vasanas(神聖的渴望),它們不會繁殖增生並無休無止的影響心念,它們就像炒過的種子,永遠不會發芽。若你能懷抱一些良性的性向,你很容易就可獲得神性知識。你可以藉由景仰偉大聖者並和他們交談,遵循他們的忠告,來獲得這類有助於了脫生死的品格,你還應該奉行五個人類價值。

~~ 沙迪亞賽巴巴


 

整部吠陀經的精髓:行善,避免傷害他人。

Veda(《吠陀經》)這個字,源自字根 vid ,意為「知之」,如「Vidam thu anena ithi Vedah」這句話所解釋︰啟示一切知識,並加以解釋說明,謂之吠陀。吠陀聖典教導我們所有心靈成長所需的東西,它傳授知識,讓我們克服一切悲傷,並傳授靈性修習方法,讓我們獲得不可動搖的平靜。《吠陀經》被奉為「無始、永恆、常在」。歷代聖者除了物質生活外,亦誠心求道,是故都有幸得到吠陀聖諭,這些古代大師們毫無自我又慈悲為懷,充滿愛心的將自己聽聞來的神聖知識與前來求道的人分享。吠陀經就像萬有引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藉由修行、專注以及從修行中體驗極樂的能力,任何人都能接收到吠陀的天啟。

~~ 沙迪亞賽巴巴


 

一旦你不說真話成了癮,你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會被虛假所沾污。

說真話較容易,謊言則會造成許多麻煩,一個謊言得費心用許多謊言來遮蓋,所以古人說︰「信而美,則言之;信而不美,不言。」──「只說真實而悅耳的話;真實但不悅耳,則不提。」上帝是真理的化身,而真理是宇宙的基礎,這真理超越心念所能及,超越時空,你一定要依循這真理並明瞭「道」(the Divine)在萬物中。只有當你認出道(the Divine)的無所不在時,你才能夠體驗上帝(God)。

~~ 沙迪亞賽巴巴


 

當一個人信心堅定的奉行自己的宗教時,這世界就不會有仇恨,因為所有宗教都建立在愛上面。

「伊斯蘭」的意思是皈依、臣服於上帝,任何懷著皈依、臣服和奉獻的心,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人,其實都屬於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強調思、言、行的一致,回教齋戒月(為回曆每年九月)的禁食和祈禱,是用來喚醒和彰顯這種體認。齋戒月也讓親朋好友、朋友和仇敵,大家不分遠近,打破籓籬,融洽共處。每一個宗教所強調的都是眾生一體、和諧和平常心,所以,要培養愛、寬容和慈悲,並以每一行動來證明。我今天給各位這個訊息並祝福各位。

~~ 沙迪亞賽巴巴

 


 聽隨你內在的聲音,乃是真正的靈修。

可蘭經教導我們人人都應培養以下心態︰大家是共同體、相依互賴、無私的愛以及上帝在萬物中。祈禱在伊斯蘭教裡是一種集會活動,群體祈禱會製造有益的振動頻率,當千萬顆思念渴望的心一齊敬拜上帝時,伊斯蘭信仰必讓人得狂喜。一看見清真寺,他們都匍匐膜拜,他們成排的跪下,頭手觸地,象徵謙卑的順服上帝旨意。上帝都是同一位,所有宗教信仰都宣揚祂的愛、慈悲、寬容和憐憫。伊斯蘭信仰教導世人,上帝的恩典是經由公正和義得到,絕對不會經由財富、學識、權威而得到,唯有神聖的愛才能取悅上帝,這其實是每個宗教所傳達的訊息。

~~ 沙迪亞賽巴巴


受到巴克提的瓊漿滋養的人,對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再有欲望。

要培養對上帝的信心,所有的名號都是祂的名號──不論是羅摩、克里希納、基督或是任何其他的名號,每一個人都是道的化身。唯有了解這個真理之後,人與人之間的真正關係才能成長。接受「我在光中。」,是明心見性的第一階段,然後你覺知並宣稱「光在我內。」,最後你了悟「我就是光。」。「我」代表愛,「光」代表般若智慧,當光和愛合而為一,就明心見性了。愛應該發自內在,而非從外面來強迫。

~~ 沙迪亞賽巴巴


受到巴克提的瓊漿滋養的人,對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再有欲望。

在印度文明中,巴克提(Bhakti︰虔誠,對神的愛)居於首位。虔誠不只是祭祀、朝聖或跑寺廟,這些行為只是虔誠的跡象,是一股力量在驅使人去做出這些行為,那就是對上帝的愛。巴克提意謂「圓滿的愛」,這個愛沒有動機;有原因、理由的愛不可能是真愛。信徒對主的愛是一種渴望了悟上帝的自然流露,就好像河流自然會想匯入大海,或像爬藤自然的纏繞著樹向上爬一樣。這種愛不帶任何世俗欲望。要體驗上帝的臨在,你的愛要像純潔無私的溪流,你要視上帝為那充斥萬物之中的一。去練習在宇宙萬物中看見上帝,並堅信一切名和相都衍生自上帝。

~~ 沙迪亞賽巴巴


堅定不搖的信心,乃靈修成功之象徵。

一個人也許對上帝有無比的信心,可是Maya(幻象)強大的力量不時會壓倒他。縱使在遭受考驗時,你對上帝的信心也不應該動搖,你也要堅持不做出違反Dharma(義)的事。不管你怎樣膜拜,不管你禪定多深,若你違犯了上帝的律法,則你所有的虔誠,都是白費功夫。上帝沒有私心,人做出違反上主神聖戒律的事,是出於心胸狹窄的自私動機,縱使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到頭來也會產生嚴重的反應。離與合、悲與歡隨時間而交替,一如天上的雲隨風聚散。慶祝各種節日,是為了要了解這些神聖的真理,加強你對上帝的信心。

~~ 沙迪亞賽巴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rani 的頭像
    Sarani

    合一淨源中心

    Sara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