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終止受苦
受苦並非源自於情況(事實),而是感知情況的方式。
在現代社會中有個普遍的信念,認為當我們可以改變情況,情況就轉化了,這稱為情況的內容。我們認為轉化內容,我們就會快樂,但實際上情況與你的快樂與悲傷是無關的,而是與你如何看待情況有關,也就是你感知情況的方式。
往往有預料之外、不喜歡、不欣賞的事情發生,事情已經發生很久了,但你仍然將這些情況攜帶在你內在,你不斷質疑情況,問道:「為什麼?這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如果做了不同事的會如何呢?你想對為何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提出許多解釋。
然而受苦並非情況本身造成的,而是你質疑情況的方式,你對情況的抗拒,與你認為造成情況的各種原因。在現今世界的狀態與業力的影響下,人是無法完全免於問題的。問題注定會存在,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無論是富有或貧窮;受過良好教育或未受教育;什麼階級或身在何處。
問題可以存在,但人並沒有受苦的理由,因為情況與問題的本質並不包含受苦。當你達到一個意識層次,在這樣的意識層次中,你可以全然接納生命中的情況,全然經驗它,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你都會快樂。合一祝福(Deeksha)可以幫助你達到這個意識層次,耶穌感到浩瀚的愛與慈悲,是因為他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聯接;佛陀處在無限的寧靜與安詳中,因為他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聯接。如果你想體驗這樣的寧靜與愛,那只有當你的大腦灰質在生理上改變時才會發生。
當你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聯接,那你才可能經驗到那樣的愛與寧靜,這就是合一祝福(Deeksha)所做的,對於合一祝福(Deeksha)並沒有太多的解釋,因為這並非一項技術,而是恩典所賜予的。當你接受合一祝福時,神經生理就轉化了,
這可以帶來愛、寧靜與祝福(無論你真正尋求的是什麼),也包含終止受苦、開悟(合一),或任何你對這個意識狀態的稱呼。這個狀態並非心理的過程,而是生理的過程,如果它是心裡的過程,那靠練習一個技巧一定有辦法達到這個狀態,然而這並非心裡的過程,因此無法藉著教義或技巧進入這樣的狀態。
對開悟並不存在單一的解釋,但我們對開悟的瞭解是,在這個狀態中,所有的受苦(心理上的受苦與存在性的受苦)都終止了,你不再感到孤獨感,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一部份,也覺得萬物是你的一部份,只有連結的體驗,不再他人感到分離。因此當我們談到開悟,我們談的是所有分裂在內在都終止的體驗,分離感消失了。
引用~台灣合一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