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關對覺醒者的教導
隨著生命流動
當你覺醒了,你不會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你」是虛幻的。在覺醒里,這個虛幻的感覺會消失。覺醒者經驗生命。他不去塑造自己的生命。真相是:生命塑造他。
覺醒者知曉不是他自己選擇工作、妻子或者任何東西的。在覺醒裡面是沒有人的。生命在塑造他。他會說:「你不能塑造生命。」生命會給出不同的人格特質。生命只能給你64個情況,沒有第65個。任何一個人也只能有64個情景。任何一個人能經歷的就只有64個情景,而生命通過這些情景來塑造他。在那些情景裡面許多的人格會出現和消逝。
古往今來,就只有這64個情景出現過。當一個人覺醒後,他就會意識到生命在塑造他。
他能清楚看見他什麼也沒做。未覺醒者以為是自己在做一切事情。覺醒者不是懶惰、愚蠢或者無用。佛陀非常活躍。人們懶惰是因為他們的程序有缺陷。他們的內在由於大腦里的缺陷性程序而導致麻痹了。
如果一名未覺醒者乘船渡河,發現船因為水流而上下晃動,他會覺得是自己導致的並試圖制止晃動。但是覺醒者卻知道他是被小舟和河流擺動。他會隨著水流而流動。他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當64個情景出現時他會接納,也會接受情景給他塑造的形式。他知曉對抗也沒有用。如果有人給他一記耳光,他會接納。如果有人打斷他的腿。他會很純粹看見腿斷了。
僅此而已。他們恢復得也特別快。如果你抗拒生命,只會帶來更多問題。人們應該毫不費力的隨著生命流動,不要掙扎。
未開悟的人會以為是自己讓自己致富的。
覺醒者卻會看到生命如何讓他豐盛富足。
覺醒會如是的接納生命。有些覺醒者的太太不美,甚至是很醜的,但是他們愛妻,跟她們一起也很開心。他們隨著生命流動。但是未覺醒者也許娶了最美最成功的妻子,但是一跟她比較自己就不開心了。能隨著生命流動的人沒有問題;未覺醒卻會掙扎。覺醒者沒有故事。當你覺醒後,如果有人罵你是笨蛋,你根本就不覺得是問題。你會想,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你只是純粹的隨著生命流動。很多人到達7到8級的時候就能隨著生命流動,如果超過了21級就沒有東西能影響他們了。成千上萬的人跟著生命流動。現在他們的覺醒也會幫助其他人隨著生命流動。
要非常清晰只要你還沒覺醒,你就得塑造生命,要知道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它們。時機到的時候,你會自然覺醒。你會很自然感到窒息然後尋求覺醒。在那天到來之前請你們繼續滿足自己的需求。
有去滿足自己需求的人會很容易覺醒,懶惰的人卻會覺得困難。很多老追隨者很容易隨著生命流動。他們先理解教導、與如實如是待在一起並有動腦筋。他們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新接觸的人應該要認真然後迎頭趕上。
如果你還沒覺醒,不要自欺欺人。覺醒會發生的。成千上萬的人已經覺醒。只要你隨著生命流動,一切都會發生。你越覺醒,你就越能輕易的隨著生命流動。你不能以為反正我會覺醒的,我什麼都不需要做。不可以的。
你必須努力滿足頭腦的需求。直到有一天你覺得這樣做讓你窒息。你必須要看到頭腦是一個監獄。看到自己被困在監獄就足夠的讓你窒息。只有當你再受不了頭腦,被它弄到窒息時,覺醒才會發生。佛陀是首先全然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然後她覺得700名舞娘讓他窒息,所以他離開妻兒,求開悟去了。
所以請有覺知並滿足自己的需求。很多成功人士尋死。他們為什麼會死?頭腦讓他們窒息,他們被頭腦這個監獄困住。覺醒可以打開牢房的鎖。開悟者是完全逃離了監獄。帶著覺知,你會感到窒息而手術對我們來說就會變得容易然後你會有美麗的覺醒。
從地獄解脫的教導
這將會是迄今最後一次地獄教導。之後我們還會有幾次教導的。地獄經驗是真實的,但是地獄本身是個幻象。就好像噩夢,讓你經驗所有的受苦與痛楚。當你醒來時。痛楚就消失了。無意識頭腦充滿了憎恨、嫉妒還有很多你在累生累世塞到地毯下的垃圾。即便覺醒者也可能去地獄的,如果他不把這些垃圾清理乾淨的話。所有這些隱藏的,未被經驗的垃圾會成為地獄。你可以在內在經驗這些垃圾的。
阿瑪巴關可以讓你變得很小,讓你進入自己的身體並且看到自己的身體各部分。你不一定會理解很多事情但是你能看見。如果你是醫生你就能明白。你會獲得比當今科學能給出的更多知識。同樣地你可以離開你的身體從外面看自己的身體。
也可以擴張你的身體,換個角度看事情。
這些都會在Dharmasanathapak(直譯:道-創始人)培訓課和ArogyaMukthi Varam課(直譯:健康-覺醒-禮物)里發生。(註:只對印度人開放的課)你會知道死後是怎麼樣的。
你會看到火化後會怎樣。火化肉身後,如果你有一些不好的經驗你會下地獄。如果你有美好的經驗你會上天堂。如果你在這裡全然經驗那些垃圾的話,那之後就不會有地獄經驗了。地獄是無意識的一個彰顯。我們清理乾淨無意識讓覺醒者不用下地獄。
【阿瑪巴關開示】什麽是Deeksha祝福,它如何運作的?
- https://sarani.pixnet.net/blog/post/231004669
超級療癒師-Sarani寶玲線上個案
- https://sarani.pixnet.net/blog/post/2295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