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想瞭解你的心智,身體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所以要審視你的情緒,最好是在你的身體裡感覺它。如果它們之間有很明顯的衝突,那麼思想是謊言,而感受才是真理。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至終真理,卻是你當時心智狀態的相對真理
問:情緒是怎麼運作的?我陷在情緒裡的時候,比陷在心智的時候多。
答:我使用心智這個字,代表的不只是思想。它還包括了你的情緒,和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心智和身體的交會處生起。它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或者說,是你的心智在身體裡的反射。例如:一個攻擊性的思想或敵意性的思想,會在身體裡創造出能量的累聚,我們稱它為憤怒。身體開始準備戰鬥。你在生理、心理上受到威脅的念頭,導致身體的收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恐懼的生理面。研究顯示,強烈的情緒甚至會造成身體的生化改變。生化改變代表了情緒的生理面或物質面向。當然,通常而言,你並不會意識到你所有的思想模式,往往只能透過觀察情緒,你才能把它們帶進意識之中。
你越認同你的思考、好惡、批判、言論,也就是說,你越不能以觀察意識的情況臨在,你情緒的能量電荷就越強,無論你覺察與否。如果你無法感覺到你的情緒,如果你斷絕了與情緒的聯繫,它遲早會以一個生理問題或病症的形式或事件,讓你在一個純生理的層面經驗到它。有關這方面的論著已經很多,我們無需在此多所著墨。一個強烈的無意識情緒模式,可能會以一個外顯的事件,巧合地發生在你身上。例如,我觀察到某人攜帶了大量的憤怒,他沒有察覺,也沒有表達出來,那麼他很可能會遭致其他憤怒者莫名其妙的言詞或肢體的攻擊。這是因為他們散發出強烈的憤怒波動,而被某人在潛意識裡接收,因而引爆了他潛伏在內的憤怒。
問: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裡的反射。可是這兩者之間往往會發生衝突:心智說"不"而感受卻說"好",或者相反的情況。
答:如果你真的想瞭解你的心智,身體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所以要審視你的情緒,最好是在你的身體裡感覺它。如果它們之間有很明顯的衝突,那麼思想是謊言,而感受才是真理。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至終真理,卻是你當時心智狀態的相對真理。
表相的思想和無意識心理過程之間的衝突,是習以為常的事。你也許還沒有辦法把無意識的心智活動,當做思想一樣帶入覺知裡。可是,它總是會以一個感受的方式,反映在身體裡面,好讓你能夠覺察。用這種方式觀察情緒,基本上就像我先前提過的傾聽或觀察思想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在於:思想在你的頭腦裡,而情緒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份,因此它主要是在身體裡面感覺到。你可以在不被情緒掌控的情況下,容許它存在那裡。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再是這個情緒了,你是觀察者,那個觀測的臨在。做這個練習,會讓你所有無意識的部份被帶進意識的光照之下。
問:這樣說來,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觀察自己的思想同樣重要了?
答:對。要習慣性地自問:"這一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會把你導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不過,不要分析,只要觀察。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轉。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帶入更深的身體能量場裡面。這裡是通往存在的大門。
一個情緒通常代表一個被強化,且蓄滿能量的思想模式。更由於它蓄勢待發的能量,一開始並不容易保持足夠的臨在以便觀察。它想要掌控你,而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如果你因為缺乏足夠的臨在,而無意識的被拖進跟這個情緒的認同裡,這是常態,這個情緒就暫時地變成了"你"。你的思考和情緒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們彼此餵養。思想模式以一個情緒的形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放大了的映射,而情緒使用它的震動頻率,繼續豢養這個原初的思想模式。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為情緒肇因的人身上,把能量喂給了情緒;情緒再把能量回饋給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復始。
基本上,所有情緒都是一個最原始而沒有差別的情緒的變型。它的根源是來自於失去了對我們那個超越名相的本來面目的覺知。因為它無差別的性質,所以很難找到一個精確的名稱,來描述這個情緒。"恐懼"相當貼近,不過除了一個持續性的威脅感之外,它還包含了一個深度的遺棄感和不完整感。也許單純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為一個最適當的名稱,因為它和這個基本情緒一樣無等差分別。去對抗或剷除這個情緒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責任。這也是它疲於奔命的原因之一。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暫時地把痛苦給掩蓋住而已。事實上,心智越費心盡力地想要擺脫痛苦,痛苦就越強。心智永遠找不到解答,它也不容你找到解答,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份。不妨想像一個追查縱火犯的警官,而實際上,這位警官就是縱火犯。除非你停止從心智的認同裡,也就是我執裡,汲取你的自我感,你不會有從痛苦中解脫的一天。如此你的心智才會喪失它的權位,而本體便以你真如本性的面目,不請自來。
內容節選自《當下的力量》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