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裡的矛盾和愛無關,都是在尋求重要性
生命中與我們連接最深,卻也折磨我們最多的就是“親密關係”。從索取對方到面對自我,從接受關係的磨練到將自己修煉成愛,親密關係對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是一場量身打造的完美覺醒之旅。
關係、婚姻與愛無關,只和重要性有關。你對重要性的需求才是驅使你進入關係的動力,要保持那樣的重要性就要保持關係。大多數人一生的目標和成功沒關係,而只是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寫第一本書的時候是35歲,當出版社告訴我要出版時,我很興奮。告訴太太之後,我又打電話告訴父母,認為這一次爸爸一定會為自己感到自豪。當摁下號碼前三個數的時候,我才突然記起,爸爸已經離世很多年了。可是即使父親不在世了,我當時做的事依然是為了向他證明我的價值。在人生中我們做很多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在關係中也是一樣。
對歸屬感的需求是人類的原初需求,它是存在於生理層面的最基本的需求。你在情感上最強烈的需求就是要去“感覺自己是重要的”。這個了悟將我對於整個關係的看法都改變了。你和生命中重要的人之間出現的所有矛盾衝突,都在對重要性需求的衝突之下。一般在男女關係當中,男性通過自己的力量比如權力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女性通過自己“如磁鐵般的吸引力”來證明自己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商業領域中,女性美容產品是銷量最大的商品的原因。而對於男性來說,提高男性力量的一切都是備受關注的。但這些行為都是表象,表象之下潛藏的是要對自我價值進行肯定。當你在任何特定的情景當中感覺自己不再重要時,你就不舒服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關係當中有如此多期望的原因。
如果昨晚大家有做功課,就會意識到自己有那麼多期望,把那麼多壓力放到對方身上,希望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那些需求。只有當這些期望在關係中慢慢溶解時,才是關係和諧的開始;只有當你不再等著對方把重要性給你的時候,你才開始面對自己的不重要性。我們都不想面對自己的不重要性,但是婚姻就是被設計出來面對自己的,當關係中有矛盾冒出來的時候,這樣的婚姻才真的是運作完美的。當伴侶把你惹生氣了,她們正在完美地完成工作:她們就是為了讓你生氣。但當你只會生氣的時候,你是沒有成長的。當生命需要你成長的時候,他就把一個刺激物放到你面前,讓你去覺知到自己的內在。在所有生物面前都是一樣的。
所以當你的伴侶這樣做的時候,你只要說謝謝你啊。在把你惹生氣這件事上,還有誰比你伴侶更能勝任呢?也許是你的孩子,但是真的沒有比你的伴侶做得更完美的了。
你們當中,有些人在這方面是如此的擅長,只需要看他一眼就夠了。舉例來說,假如你是個男人,工作幹得非常漂亮,你一天賺的錢可以買一架飛機,你特別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巨人,很有力量很強大,猶如充氣很足的氣球,大得勉強能進得了家門。但是當你打開家門,你的伴侶充滿否定和喪氣地看了你一眼……你瞬間就懂了,我之前感受到的重要性是假的、人造的、有條件的。
我們其實真的不知道愛是什麼。當我們在說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說無條件的愛,我們其實是在說重要性。所有在婚姻裡發生的矛盾都和愛沒有關係,都是在尋求重要性。當你帶嬰兒的時候,需要有溫度和有食物。任何一個孩子最主要的需要就是:歸屬感和重要性。不管父母如何表現,孩子都會有一種自己不重要的感覺,覺得自己的情緒不夠完整。所以孩子會想從某個人那裡獲取重要性,但是那都是不夠的。在你成長過程中,你向別人尋求自己是特別的,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能讓我感覺自己每時每刻都是重要的,是非常特別的,那麼你就感覺他是你的真愛;當你不再能感覺到自己重要的時候,就覺得他不再愛你了。當你們進入關係的時候定下了約定:要讓彼此成為這世界最特殊的人。女人覺得自己的男人很強壯,男人覺得自己的女人很美。這都只是重要性而已。
一旦你認為對方擁有你沒有的力量,你就陷入依賴中了。你不需要療愈,你需要做的事就是面對你的不重要性。你感知到你的伴侶是怎麼樣,取決於你覺知所在的位置。你不願意麵對自己的不重要,與此同時,你的伴侶也不願意麵對自己的不重要性。我們的感知是由自己的位置決定的。那我們在哪裡呢?
我們到我們的伴侶,他在與你相對的位置,你卻只想著要他去改變。但事實上你才是那個能去決定的人。如果我看到鏡子中的自己,對鏡子說那個人不長鬍子該多好。你不知道其實是我們內在的位置決定了我們的感知,我們不需要被療愈,只需要記住你是誰?你真正是什麼。
很多東西會遮住你的眼睛,讓你看不到你的本性。找到那個位置,那個真正能幫助你覺知的地方。我之所以能看到他的那個行為,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在那個位置。所以一定要回來,面對自己的不重要性,全然去接受自己之前不接受的。隨著你的接受,你可以真正看到:那些是謊言,你不是不重要。不要指望你的伴侶會改變,人是不會變的,他是那個角色,就是要那樣。不可否認人確實可以超越一些東西去成長,但如果你希望別人會改變,那隻會是一種延緩。只要你還在等待他的改變,你就還呆在那個角落延緩。我真的要停下來了,不再期待你有什麼改變,只是花時間去感受我的不重要性,並看穿它。我對自己承諾,致力去面對自己。
愛在哪裡呢?你想不到到哪去找到。人生當中大多數時間你都在拒絕愛:它就藏在你的不重要感裡面。當你的伴侶讓你感覺到不重要的時候,就是你進入愛的最好機會。這樣你會問,如果我找自己愛自己的感覺,我就不需要別人了?因為我自己就是圓滿了,具足了,我不需要別人來滿足我。是的,真相就是如此。但是你沒有真正知道這一點,你沒有從內在感受到。
真相就是如此,你誰都不需要。但是實際上你並不知道這一點,因為你沒有感覺到你內心的愛,你是把愛限制在一個方面了。你是一個小小的嬰兒,那你成為嬰兒之前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很多信念信條的探討。在你成為人類之前,你是一個宏大、美妙無比的存在。隨後你就變成了一個人,你就忘記了自己是多麼美妙絕倫。而且你和自己的身體產生了認同,你感覺自己不夠高,不夠強壯,你基於自己的小小的身體,給自己這些信念,覺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是與別人隔絕的。這讓我很悲傷。
因此你開始找,找,有什麼可以讓我完整。因為你不知道,你本來就是完整無比的愛。在你所有的關於自己孤獨悲傷的信念中隱藏著真相,但是你卻夠不到那裡。你覺得神使在另外某個地方,但實際上他就隱藏在你的信念之中。你會在所有的問題之下發現三個基本信念:第一:無價值的;第二:被拋棄的;第三心碎的。無論哪個國家哪個人,所有孩提時代幾乎都會有這些信念。然而最能幫你指出這些信念出來的人,正是你的伴侶。沒有伴侶前,父母可以做到一些,但是有伴侶之後,這種糟糕至極的種種信念都會被伴侶挖掘出來。我們在一起,不管是否愛對方,都是為了做這樣的挖掘:到底是什麼妨礙了你自在地處於親密關係中?
有些人相處過程中會產生憤怒和矛盾。憤怒其實就是一種保護,我們會咬牙,肩膀會聳起來。憤怒就是防禦,只有在自己感覺受傷、受到威脅時,我們才會憤怒。你說,我感覺悲傷失望,我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誰來照顧我?為什麼總是我在照顧別人?我在這其中看到,其實你需要讓你很久以前遺留下來的心碎感流過你的生命,成為過去。那些在所有人面前,都表現得很強勢的人,也許是他的父母比較弱。所以他只能自己去承擔,他永遠在生命中都是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在這個憤怒之下是一個孩子,一個從來沒有人照顧和愛的孩子,他為了生存下去,就只好讓自己變得很強大。所以當“她們”的男朋友來找她們要錢的時候,她們很容易就會把這個和“我什麼都沒得到”連接起來。當你去經驗這些情緒的時候:悲傷、失望、恐懼,就是困在了自己過去的信念當中。比如我自己,雖然我知道沒有錢不會讓我死去,但是我還是有很深的恐懼。
所以一件看起來會讓你惱怒的事情,實際上是一個機會,讓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時代就設下的信念,去意識到在所有信念的核心,真相其實就在那裡。每一個在關係中出現的衝突和問題都可以給你帶來這個機會。當你感覺受到刺激,感覺惱火的時候,你最常見的傾向就是憤怒,而且在餘下此生都陷入這種憤怒當中。或者,你可以進入到這種憤怒中並反省。但是憤怒是不會輕易放你走。憤怒會讓你繼續停留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上,耗費你的能量和時間。
但是如果你能去到憤怒之下去檢測這份不舒服到底是什麼的話,事實上你會在人生的任何一個問題底下找到這種感受——如果你可以面對自己和走過這個過程,你就可以將事情轉變得特別簡單,可以省去幾百個小時的浪費。
你可以問自己,在這三個經驗當中,我當下察覺最深刻的是哪個。當你意識到你很無助、很無力、很沒有價值的感覺,而且帶著接受把覺知帶到那裡,你會意識到痛苦只是你內在的不舒服而已。當你的覺知進入到了這個角色當中,幸福與愛就會發生。
經驗到這些,會讓你關於你真正是誰的覺知更加擴大,那個純能量會覺知到更宏大更美好的層面,那是一種能量而不是一種特性。告訴自己這個力量是美好的,是平和的,我歡迎這股力量回到意識。此時我意識到自己是誰,我是一個美妙的無法形容的存在。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都是一樣,你都可以告訴自己是這股美好的力量,而不是卡在問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