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敢成功”?

2014-08-12 合一奉愛
image  

當大BOSS告訴曉靜,他非常欣賞她這一年來對團隊的貢獻和工作業績,並將去掉她“銷售副總監”這一title的“副”字。這是個好消息,卻讓曉靜無比恐懼。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消息對我來說就像世界末日一般,當時我就感覺口都乾了,喉嚨裡也開始冒煙,自己整個往深海裡沉的感覺,就快被淹死了! ”她的決定讓人目瞪口呆:辭職。

再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金融專業畢業的26歲女孩,想去金融界發展。她在第一家銀行的筆試是第一名,第二天要面試,她弄了個鬧鐘,可是第二天早晨鬧鐘響了她沒有聽到,錯過了。她又去另一家銀行應聘,筆試還是第一,面試之前,弄了兩個鬧鐘,這一次她沒有錯過鈴聲,但是在去面試的路上,她出了一個小車禍,被送進了醫院,面試又錯過了。而另一個個案更有代表性也更耐人尋味,是那些“老二命”的典型代表:一個男人,大學畢業就一直當官,從副科到副處到副總經理,特點都是副的。終於熬到單位領導退休了,組織上通知他可以扶正了,他卻通過一系列症狀搞砸了:臉紅,出汗,手抖,心跳加快,旁邊有人時無法小便,口吃,腦子空白……

逃避升職,錯過面試,搞砸演講以及莫名其妙的在關鍵時刻掉鍊子,所有這些,人們常會歸結為緊張、沒有發揮好等等,而在心理學家們看來,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在心理上不敢成功”,或者說是一種“成功者的內疚感”

 

一種自我限制:我不配

 

為什麼當我們成功了或者可能要成功了,反而會那麼愧疚,那麼恐懼,不惜放棄機會甚至製造失敗呢?

 

當一個人在成年的時候,有一些夢想成真或超過了自己想達到的目標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道德上的內疚感,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配什麼不配什麼

——奧南朵

 

那個26歲的女孩,意識到自己反复地錯過面試可能是內部有什麼程序在起作用,在做了療癒後發現:她的媽媽從工作到退休一直在銀行里最普通的職員。以她的學歷,如果應聘成功,就會比媽媽高出太多,所以潛意識裡不讓自己獲得這個位置。

所以俄狄浦斯期也是一個見識的問題,這裡可以看到見識比知識重要得多,因為見識是人格的底子而知識不過是硬盤而已。對於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局限,來自於兒時的爸爸對他是打壓還是尊重,來自於媽媽對他是敢於放手還是抓著不放。

那個永遠當副職的男人,他 ​​的爸爸也曾是當官的,但在他出生之前就 ​​被槍斃了,“他爸爸被槍斃了,想想看,這樣的遺腹子會對爸爸有什麼樣的想像?他要把爸爸想像得無比強大,這樣他才能好好地成長。但事實上爸爸又不強大,因為弱小到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處於這樣的衝突中,他會小心翼翼地不要做一個像爸爸那樣的人,因為如果他一旦像爸爸就佔據了爸爸的位置,那最好的就是做二號人物,還是把一號留給爸爸吧……讓他當正職其實就是讓他當爸爸,於是激活了他內心的衝突。對他來說,成為爸爸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同時也是最大的焦慮。” 成功者的內疚感,就是在意識層面的渴望成功和潛意識層面懼怕成功後會受到懲罰之間的衝突。

 

很多人去追求成功,但成功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

——奧南朵

很多人內在有一個非常脆弱的自我意象,比如說,如果我去享受生活了,那麼這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我跟我的父母世界就要脫鉤了,如果我父母的世界是非常悲慘的,我怎麼對得起父母?我這麼快樂是不是太沒心沒肺了?媽媽那麼難過我還這麼快樂,這是不對的吧?

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就會有內疚感,會跟所有的快樂和娛樂絕緣。而這種內疚感和罪惡感,可能到最後就變成一種很深刻的潛意識,可能壓抑到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覺得“我不行”、“我不配”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人內在沒有跟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化,父母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就要讓自己也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如果父母價值觀很低,他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孩子比較,就需要在比較中勝出。更深層的原因,也是這個時代更常見的,就是自戀的父母。“自戀的父母對孩子的打擊是非常隱蔽的,他們口頭上說,我希望你過的更好。但是當我們過的很好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被打敗的感覺。他們不許孩子差,不能差到讓他們丟臉,但是也不許比他們好,好到讓他們覺得不如孩子。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不能超過父母,超過父母是一種不對的事情。作為孩子,就是要討好父母的- --在這個時代,父母在這個層面上剝削孩子,還挺普遍、挺嚴重的。”

 

結果就是,孩子對於自己能夠走多遠,到達哪裡,在心底里有一個預設,就是我們常說的“到頂了”那種感受。“在內心,孩子有個頂。一旦機會來,接近這個頂,或者可能超過這個頂,他們就害怕了,不知所措,不能承受。”而這種害怕,就像永遠“老二命”的那個副職一樣,經常性地附帶著軀體化症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足夠好的父母,就是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快樂和成功,並且可以超越父母。

 

奧南朵在課堂上會引導學員這樣對父母親說道:感謝你們給予我生命,我知道我擁有了你們當時無法擁有的物質和資源,請你們允許我運用好這些優勢,請你們接納我活出屬於我自己的豐盛美滿的人生。

 

在中國,好父母的形像是缺失的,但在武俠中,很多好師傅的形象代替了好父親。這個好師傅是什麼呢?是“我願意把我的一生絕學傳給你,然後讓你變得比我還偉大,我寧肯在你的成長中,衰敗掉,萎縮掉,像一根老樹根一樣地朽掉,然後看著你成長,看著你超過我的成就,這就是一種理想化的父親形象。”

 

當了解了在心理上不敢成功的深層原因,我們就一定能夠知道,那些在心理上敢於成功的努力,必定是無比艱苦的心路歷程。

 

去敢於成功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布萊克曼在《心靈的面具》一書中總結了101種心理防禦機制。雖然人們一出生就在靈活地應用這些防禦機制,沒有誰強迫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防禦機制,但相對來說,一個了解自己正在使用什麼心理防禦機制的人,會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自由。

“一種自覺的心理學頭腦可能會幫助我們打破自我限制,突破不敢成功的心理魔咒。”首先你要去開始懷疑,然後你會用一種追溯的方法去看待自己。用一種跨越時空的觀點去看自己,就是他/她沒有那麼大的絕對性,他/她有覺察自我的能力,能看到某些事情在自己的身上發生,會去尋找今天和昨天、今年和十年前甚至和童年的某些連接,找到突破限制的方向。

 

“與父母的關係影響我們這一生所有的事情”

——奧南朵

 

在心理上不敢成功,往往追溯到童年依戀關係以及原生家庭,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通常難以靠自我覺察認識到和突破這種自我限制,但在擁有三十多年療愈經驗的奧南朵老師的課堂上,療愈時時刻刻在發生,從最初的最初幫助學員看到傷口所在,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的父母親,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小時候埋下的傷痛,慢慢地,慢慢地像含苞待放的花兒一樣展現出來,它是那麼的美麗,又是那麼地影響著我們—— 當我們看到時,它就不再是卡住我們的限制性因素了。

我們最開始去理解,你不敢去成功,在當時,是對你很重要、很好、很有保護性的一件事,它一定是對我們有所滋養的,但今天我們突然再想,用了它十幾年二十幾年,它變得不是那麼好用了。在療癒的過程中,一個人會慢慢地長大。慢慢長大的一個標準,就是很多以前你覺得很重要的東西,你世界裡的重要性和比例變小了,而你可能發展出更飽滿的人格動力,去更適應性地工作和生活,敢於在心理上去成功,敢於得到屬於自己的勝利。

(小編/高陽旭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rani 的頭像
    Sarani

    合一淨源中心

    Sara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